证券界需要这样一本历史书
2003年的11月,我在北京参加北京大学主办的“资本市场国际化高级论坛”,窗外的寒风冷冽而场内的气氛热烈。我来自台湾,那个偏处东南一角的海岛,曾经的异乡而今的故乡;来到北京、北大,心情还是像初来时一样地激荡。
1994年12月,第一次来到大陆、北京、北大。当时我是台湾的“证管会”主委(约略和大陆的证监会主席相当),来北京参加“海峡两岸证券、期货法制研讨会”。这是两岸金融主管不再假借国际会议名义的第一次会面。也就是在这一次,认识了当时的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先生,从此经常联系,成了好友。也就是这一次,应邀到北大演讲,时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厉以宁教授,寒风中为我仔细地介绍了北大著名的景点:“一塔湖图”。
1994年之后,我到北大做过多次的演讲;1996应聘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2001为北大法学院兼职教授。2002年7月应当时担任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前香港证监会主席梁定邦先生之请,写了篇《证券市场发展与QFII》,介绍台湾引进QFII的经验;并且在12月12日赶到北京,分别在中国证监会就实务面和北京大学就理论面作了同题的解析。
2003年的这一次会议,大会安排前证监会主席周正庆先生和我在闭幕式中先后致词。周主席时在人大主持证券法制方面的工作,谈到了金融法制的重要并对直接金融比重的增加有所期盼;作为曾经金融主管的我,当然深具同感,在加强推动直接金融之前,应该更要注意财务报表的正确、完整、实时和投资人风险意识的提升。
不经意间,直白的我挑出了当时中国证券市场三组急待解决的问题,用股票市场的术语来说,就是“3个套牢”。第一个套牢是国家套牢:国有股减持,风声甫出,股价应声而倒,套得寸步难行。第二个套牢是证券商:证券商售出了太多保本保息的承诺,股市不振,个个血本无归;如果认真地稽核,国内那时候的证券商,恐怕多数的净值是负数。第三是投资人套牢:A、B股酝酿合流,B股补涨,洋人赚饱跑了,国内投资人套得牢牢实实。
没有想到,话语一出,全场哗然,甚至有人尖叫;我只好好言安慰: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只有国家、证券商和投资人三种人,如今一一套牢,情况已经不可能再坏了,只会慢慢变好。如今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一一解套?台湾证券市场早行了二三十年,这方面的经验,或许可以参考。
大约在两三个礼拜之后,接到当时担任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先生的电话,邀请我担任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的委员;担任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转瞬之间,于今已经九个年头。
九年之间,不敢说台湾经验真的有助于国内证券市场的解套,从陆一先生这本书里,我倒是进一步地了解到问题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因应的思维和处置。
陆一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初,工作范围一直环绕着证券市场;作为一位观察者、研究者和记录者,他参与并亲历了诸多证券市场的历史事件。为了记录和研究这段时间的历史,陆先生收集整理了数百万字的材料和数据,并对中国证券市场历史中数十位重要当事人进行了口述历史的采访,交叉对比和相互考证了几十处重要且关键的历史事实。以记者敏锐的观察、流畅的笔法,有条不紊地叙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个人有缘能先睹为快,获益匪浅;推己及人,乐而为之序。
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 戴立宁
2012年8月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