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拉热窝拉丁桥全景,图最右那远处黄色的房子就是原萨拉热窝市政厅、桥对岸亚帕尔大街路口就是当年斐迪南大公遇刺的地方
拉丁桥位于波黑萨拉热窝老城区,是一座有200多年历史的石拱桥,3个桥墩,4个桥孔,外形普普通通。然而,因为引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拉丁桥闻名于世。

1914年6月28日上午10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的拉丁桥边向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夫妇射出了两颗子弹,大公夫妇旋即毙命。而随之在接下来的4年中倒下的,还有100万塞尔维亚人以及1200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人们。


过了拉丁桥沿米利亚茨河边亚帕尔大街往东就可见到原萨拉热窝市政厅
在市政厅接受欢迎仪式后出来,市长坐在第一辆车上开路,斐迪南夫妇和总督坐在第二辆敞篷车上,警察局长奋不顾身地站在敞篷车左面踏板上,担任贴身保镖。当车队行进到亚帕尔大街拉丁桥附近时,第一辆车的司机不知道行车路线已经改变,仍按原定路线向右驶入一条小街,第二辆车的司机习惯性地跟着也向右转弯,跟了上去。总督一看,马上叫了起来:“走错了!沿亚帕尔大街一直走!”司机醒悟了过来,一踏刹车,然后向后张望了一下,准备倒车。这时,埋伏在小街转角处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十九岁的普林西普冲了上来,拔出自动手枪,连开两枪。一颗子弹准确地射入了斐迪南的喉咙,打断了颈部静脉,深深地嵌入颈椎;另一颗子弹钻进了索菲娅的腹部。

当地出版的一战百年特刊上详细标注的斐迪南大公最后视察路线和被刺地点地图右侧就是市政厅,视察完后司机原路返回,到拉丁桥边右拐后才发现路线错误,停车倒车时,正好停在守候在此的普林西普面前……

刺杀费迪南大公的手枪——图片来自网络

打中斐迪南大公夫人索菲那一枪在车身上留下的弹孔——图片来自网络

斐迪南大公遇刺时所穿的制服,还留着当时的血迹——图片来自网络

过了市政厅往东,沿米利亚茨河边亚帕尔大街到头的路口是一片依坡而建的民居
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那两枪给世界造成了多么大的混乱——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开始战争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对俄宣战;8月12日,英国对奥匈宣战——萨拉热窝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击,撞倒了欧洲维持了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

1918年末,一战结束,这场战争本不属于塞尔维亚,但它却为此付出了45万军人和65万平民的生命,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死亡率位列各交战国之首。普林西普的“爱国”虽然“爱”死了一百万同胞,但他毕竟是为了响当当的民族主义而献身,此时奥匈帝国已烟消云散,普林西普也终于名正言顺地成了英雄。1920年,普林西普的遗骸被迁入萨拉热窝的荣誉公墓,其上演“爱国壮举”的那座拉丁桥也改名为“普林西普桥”。

前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大塞尔维亚爱国主义”再次蹦了出来,塞族领袖米洛舍维奇、卡拉季奇再次带着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坦克滚滚而来。1992年,萨拉热窝被波黑塞族所包围,这一围困竟然持续到了1995年“岱顿协定”的签署为止,这漫长的三年多时间里,萨拉热窝成为了一座死城,却没有被攻陷。

就这样,波黑战争之后“大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终于被其倡导者自己毁掉了名声,也让1914年的那个“先行者”声名狼藉,在签署“岱顿协定”前夕,美国巴尔干问题特别代表霍尔布鲁克来到了萨拉热窝,当他行至“普林西普桥”时,他说道:普林西普,是一个恐怖分子。如今,萨拉热窝的那座“普林西普桥”已经被更名为“斐迪南桥”,而原先的“普林西普纪念馆”则成为了“奥匈帝国纪念馆”,波斯尼亚人拆除了原先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的那段铭文,并声称“永不再建”,代之的是另一段文字——“惟愿世界和平”……

文章原题为:拉丁桥:一个屌丝引发了一场世界大战——萨拉热窝印象之三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