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993710日,财政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国库券发行条件的公告》(财国债字[1993]62号)之后,马上引发了市场分歧。

1993年内,这种不同看法的讨论还停留在相关部门的内部工作层面,到1994年,以上内部分歧演变成了一场公开辩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1992年国库券不仅仅是现货交易对象、而且还是国债期货的标的物。

对现货交易市场而言,假设交易价格100元的国债,其成本(即实际支出的本金)也是100元,而它的到期兑付值和市场价格每变动1元,对买卖双方盈亏的利益影响不过是本金的1%,同时现货交易从理论上说最大亏损不会超过100%。但在期货市场上,交易对象的价格变动对交易方的利益影响,由于保证金的杠杆效应而被放大了数十倍,它的交易亏损可以是个无底深渊。

以上海证交所国债期货市场为例,按当时的交易规则,国债期货交易保证金率是合约面值的2.5%,也就是说假设价格100元的国债期货合约,交易方付2.5元保证金(即实际支出的本金)就可参与买卖。在这种杠杆效应下价格每变动1元,多空双方的赢亏就达保证金(本金)的40%,和现货交易相比放大了40倍。

对于国债期货327合约品种而言,由于其交割日和其标的物19923年期国库券的到期兑付日相同,因此,不仅对19923年期国债到期兑付值的预测决定了交易方选择做多还是做空,而且19923年期国债到期兑付值的变动还将直接关联并放大327合约的市场价格波动,给交易方的输赢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当时19923年期国库券的到期兑付值就成了多空双方博弈的焦点。

通俗来说,假设327国债期货合约成交价为148 元,那么市场价格每变动1元,合约的买卖方就可能盈利(或亏损)其保证金的27%而当时交易所要求经纪公司,对客户账面浮亏达到其保证金的40%,就应追缴补充保证金,如果客户没有资金及时补缴保证金,交易方就将会被强制平仓,账面亏损就会成为实际亏损。由于强制平仓意味着反向对冲,这就有可能更加重亏损。而如果327合约市场价格瞬间发生快速大幅涨跌,交易方浮亏超过其保证金数量,甚至会面临爆仓的灭顶之灾。

在此后的历史发展现实中,1995223327合约的市场价格因为19923年期国债贴息5.48元的传闻,开盘就比前一交易日上涨1.29元,当日最高上涨了3.77元;而当天最后8分钟内,万国证券的违规打压行为使得327合约价格瞬间下跌了3.40元。至于到19957119923年期国库券正式兑付时,按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月保值贴补率13.01%计算,5.48元的贴息加上当月保值贴补率得出的每百元19923年期国库券的还本付息到期兑付值为160.00元。而以此为标的物的327合约,在1994年底的价格为147.95元、在1995222日的收盘价格在148.21元,这之间10多元的巨大价差会产生多大的市场冲击,简直让市场参与者和监管者在当时都无法想象……

据事后的统计,万国证券所有空仓开仓均价约在148.1 元左右,如果按照当天取消违规交易后的结算价150.58元和剔除违规交易后的万国证券空仓持仓量193万口计,万国证券的亏损估计在9.57亿元左右;而如果计入违规成交的持仓量,估计万国证券的空仓持仓量在850万口左右,持有到6月底交割的话,160元的到期兑付值所造成的亏损就会超过200亿元。

由此可见,由于1992年国库券实行保值后的到期日贴补率的不确定性,更由于没有一个权威的、在法律上生效的到期值计算方法的正式说法及时出台,其到期值的可能变化岂止是1元、2元?对期货交易双方而言,可谓生死攸关!所以,不同看法见诸于报端并发生争论就必然会发生了。

 

 

以下附图为当当、京东、亚马逊购买《中国赌金者——327事件始末》的二维码:

还原327——贴息争议产生的原因

还原327——贴息争议产生的原因

还原327——贴息争议产生的原因

0

话题:



0

推荐

陆一

陆一

17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FT中文网专栏作家,中国证券市场历史研究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