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远行归来3月记

远行归来3月记

 

每次旅行,如果跟随旅行社出游,他们会给我一份目的地的基本背景资料;而被捡跟朋友自由行,做行程的朋友自会准备详细的资料。尽管我也会事先寻找资料做些功课,但往往是因为第一次去某一个地方,对于所准备的背景资料没有感性认识,所以我也不会很花功夫和心思去深入钻研,最多是在旅途中仔细对照实地去感受第一次接触的冲击。

每次旅行对我来说,花费最多时间的是做后期:整理照片、写游记。这刚好和绝大多数朋友相反,他们是旅行结束,生活回归原来的常态,照片往电脑或相册里一放,这一段旅程就算结束了。再捡起来、再打开来,已经不知道要在哪年哪月。也许到那时,面对一张照片都会恍然不知拍摄于什么地方、照片里的景不知叫什么、照片里的人不知是谁。而对我来说,由于平时拍照相机设置的都是RAW格式,回来后整理照片每张过一遍就很花功夫,还需要把行程中随手记下的、记忆中感觉有趣的、旅行中值得回味的种种写成文字、配上照片。既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也算是留下一份即时的回忆和记录。

我喜欢这么做,还有一个更加个人的理由,那就是整理照片、写作游记的过程,其实就在重新走一遍刚经历的旅程,就像慢镜头回放一般,把在行程中匆匆略过的情景一帧帧拆解开来,重新细细咀嚼一遍。整理完照片、写完游记,在匆匆行走中一晃而过的景色,在不经意中忽略的细节,在旅途中错失的情感……就被放大、加深、复录、镌刻在记忆中,从此再也不会忘记,随口就可复述。

人生是一次过的,无法重来;而复盘旅程、重走一趟来时路,总是让我得到加倍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

 

不过,在此之前,我的照片和我的游记还只是自娱自乐地在博客上、微信上和美篇里供朋友分享,也会做成视频给自己闲余自赏。尽管许多朋友很喜欢看我的游记,说从中可以看到不同角度的人文景色、不同一般的人生体味,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把它出版成书广泛传播。

我一直信奉的是——

把心灵付与空性,

任它相似相续也好,

幻起幻灭也好;

把性情交给因果,

任它缘聚缘散也好,

且枯且荣也好;

把命运归于菩提,

任它劫长劫短也好,

轮回涅也好。

我的摄影和我的游记文字,一直以来,只是我业余自乐的性情中玩物。

直到这次,参与京道基金·天高道远新藏自驾行,并以随队作家的身份,来记录下这次行程的全过程。

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近二十多年,我一直盼望着有朝一日去藏地游历,但一直没能成行。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我自己在199438岁那年经历了一次脑梗塞,并查出来脑部有许多缺血灶。当时中山医院脑外科的主任说:如果仅仅看这张脑部CT片的话,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为此,我因祸得福,在人到中年之前,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并开始学习和练习太极拳。经过十多年的调理和锻炼,改善了自己退行性病变的进程,治好了自己常年存在的神经衰弱病症,并在年龄增长的同时保持所有血液和生理指标一直处在健康状态。这也给了我上高原的信心和体力。但就是这样,我还是没能下决心走进西藏……

这十几年来有许多机会进藏,我都放弃了。尽管我到过青海湖、到过西宁参拜过塔尔寺;尽管我几乎走遍了甘南,游历了尕海、桑科草原、郎木寺;尽管我翻越过宝顶山到过黄龙和九寨沟;尽管我去年沿着318317和滇藏线转了一大圈,翻越数座5千米以上山口,到了理塘,但还是在进藏的最后一段转向稻城亚丁、香格里拉,没有能够下决心踏上西藏的圣土。

我需要一个证明自己生理体能的关口、我也需要一个证明自己精神承受力的理由。

也许是冥冥中一切都有定数,命运注定我要在年满60岁的当口才让我踏进西藏圣地。我等待了几十年,就为了在我年满60岁才得以与她相见,让我踏上世界之巅——珠峰大本营、让我完成冈仁波齐转山的心愿、让我在卓玛拉山口翻过5630米的人生极限、让我满满地把前藏后藏一路走遍、把整个西部六省区自驾全程走完、让我的生命一下子充满那么多的感动、感慨和感恩……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这一切,并非单纯的外在证明、而是全身心的内省开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40多天的旅程是一次纯净心灵之旅,是一次精神升华之旅,是一次修补自己内心之旅,是一次对神、灵、性、心的感悟之旅、是浓缩的人生修行之旅……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会在刚刚年满60岁之时,以这样精彩辉煌的方式来开始我的退休生活……

为此,我感念在20多年前结下的那一份善缘,得以在这40多天里、和40多个朋友生死与共、开启一段值得回味40年的人生情缘。

 

但是,如果要撰写出整个团队这40多天的行藏,这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游记,只记录个人的感想;这也不单纯是文青的攻略,只抒发心灵的鸡汤;这更不是一个机构的广告手册,只表达产品的形象。

有一个奇遇我没写进书中去,但确是我们的真实经历:724日那天下午,当我们团队最后一批队友离开西安踏上归途,之后不到6个小时,西安遭遇了30年未遇的特大暴雨,满城积水,这西北干旱的古都居然水漫深至超过一米,把路上的车全都淹没了,全城一片混乱。当我把西安队友发来的这消息和照片转发到微信上后,我一位信佛的朋友评论道:你们这些人有菩萨和神明护佑……

这已是我们这一路上第三次遭遇类似的神奇经历。也许,这真是菩萨和神明在向我们昭示着什么?

这也不由得让我再一次想起,吉吉盲童幼儿园吉拉院长在拉萨说过的那句话:我朋友圈里的藏族朋友都说,佛祖会保佑你们一路平安!

在雨季,轻易不露脸的珠峰和冈仁波齐向我们展现了圣洁的身影、我们躲过了吉隆沟的塌方和独库公路的滑坡……这一切神奇已经无法仅仅用“人品好”和“有福气”来形容了。

藏地给我最大的震撼和启示就是: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生无常,不为善存,不为恶亡

正因为此,我应该因循着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无常和如常,来完成这一群人、这一段行藏的记述——

所以我谨怀平常之心,从第一天在西安集结开始、到最后一天在西安解散,在途中天天撰写随手记录和各地背景, 编辑成京道微信公众号内容连续刊发;

所以我谨怀欢喜之心,每天归集、记录、收藏所有队友的一言一行,记录成文字图片,以供编辑成书;

所以我谨怀感恩之心,希望不仅把参与的队友、而且把提供服务的保障队友,都作为这本书记叙的对象,让这本书成为所有参与者这一段人生的记录;

所以我谨怀慈悲之心,直面行程中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如实记录下一路上点点滴滴,把队友们的喜怒哀乐都在书中表现出来;

所以我谨怀坚忍之心,以花甲年龄一路高强度走完全程,持续五天发烧没有停顿,调整好心情和身体,紧跟全队的节奏,踏上珠峰、朝拜圣山……全程随队前行、安然回到终点;

所以我谨怀勤勉之心,在活动结束各位队友回归生活常态后,每天枯坐156个小时,又开始我重走一遍的行程:花20多天梳理收集的几十万字资料、花20多天整理几十小时的录音、花20多天处理数万张照片、花20天写出本书16万字的初稿……

初稿完成后直到今天,每天十几小时润色、删节、修改、补充、调整……反复修改了10来遍,即将定稿……

 

这本书,确实是一个机构纪念五周年发展历程的活动记录;

但这还是41位参与者、14名保障服务者、13台车组成的一个群体,用40天在世界边缘行走15000公里的修行故事;

这是一本纪实的游记、这也是一勺心灵的琼浆、这更是一群人追求精神迁越的实录……

 

723日我们结束行程回到西安,到今天不觉已经过去了整整3个月。每天十几小时的“坐家记叙”,让我在这3个月里似乎仍旧和大家朝夕相处、相伴左右,队友们的一笑一颦、一举手一投足,都仍在眼前……这一切就像转山,辛苦之余还是让我感觉非常享受。只是再过一周这一过程将暂告结束,书稿会按时交付出版社开始出版编辑后期制作,所有急切盼望先睹为快的队友要拿到成书,可能还得等3个来月。接下来,我也将与大家一同翘首等待……

在远行回来后,我为《金融客》杂志写过一篇新藏纪行的小文,编辑为我起了一个绝佳的标题,现在我就用那句话来答谢所有用自己的言、行、情、思为这本书提供了血肉的队友们——

所有等待,只为与你相见!

 

                                                 

                                            20161023

这是《天高道远——在世界边缘自驾40天的集体修行》一书的写作感悟,此书即将于2017年1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在此作为此后全书原稿转载的开篇吧




话题:



0

推荐

陆一

陆一

17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FT中文网专栏作家,中国证券市场历史研究者。

文章